作者 | 世玲 丁山
互联网停车行业发端于2012年,彼时几百家企业你争我抢,竞争颇为激烈。多年过去,市场已进入“剩者为王”的时代。深耕深圳并放眼全国的PP停车,获得了全国超过6万家停车场的实时车位数据,并与多家停车设备厂商和物业企业达成合作。
最新的消息是,PP停车于10月获得腾讯2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。
这家互联网停车企业有着怎样的商业模式?互联网停车行业未来要如何发展?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哪些不同的打法?
本期《智慧Talk》与PP停车创始人李剑对谈,深度解读PP停车如何以P云(ParkingCloud)为支点,“借船出海”,赋能停车设备厂商与物业管理企业等行业合作伙伴,进一步撬动互联网停车产业生态的变革。
与大厂分享停车数据
问:PP停车产业的矩阵,里面有公众号、小程序,还有自己独立的APP,这三个产品在PP停车的业务模式中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?
李剑:对车主来说,停车有三大难题,第一是找车位,第二是找到停车场里的车,第三是移动支付停车费。公众号、小程序和独立APP用于三个不同的应用场景。
对停车缴费来说,最方便的是打开微信,扫码支付,然后离场——用公众号和微信支付实现缴费。对小程序来说,车主在小程序绑定了车牌号码,实现无感支付,出场时不用再输密码,直接走就好。
而独立APP主要解决找车位的问题。对车主来说,只有找到停车位,才算真正解决了停车难题。
第一,独立APP可以告诉车主,周围哪里有停车场、哪里有车位;第二,如果车主选定了有空位的停车场,APP还可以导航到停车场入口;第三,APP上有充电桩的信息,现在有很多电车,找到充电桩也是痛点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APP更侧重于找车位的导航服务,与公众号、小程序是一个互补关系。
问:找车位也涉及到导航, PP停车跟哪些导航软件合作?是什么形式和层次的合作?
李剑:实际上,腾讯地图、百度地图、高德地图三大地图厂商基本占据了99%的用户。从这个角度讲,PP停车不需要再做导航服务。如果用户需要在PP停车APP里面实现导航到停车场,我们会唤起用户预装的导航应用,以用户习惯的导航方式来导航。
但PP停车在地图上做了优化,把停车场入口的位置标注出来,这样就把用户导到了停车场入口,这是PP停车APP的核心功能。
问:跟第三方导航应用合作,将来会把停车场的数据与他们共享吗?
李剑:过去三年,我们跟这些地图导航软件已经展开合作,地图上很多停车场的数据是PP停车提供的,比如停车场的位置、收费标准、车位数量,以及最重要的实时车位数据。我们是三家地图在这一数据方面最大的合作伙伴。
智慧停车的终极体验还要等10年
问:作为车主,即使到了停车场入口,我也很关心能不能在停车场内部继续导航,APP上可以实现吗?
李剑:要找车位,找到停车场入口很重要,但具体停车场里哪里有车位、如何分布,我们是不知道的。所以您提到了一个未来发展的问题——车主不仅希望导航到停车场入口,更希望导航到空位上去,这个才真正解决了停车的问题。
但目前室内导航是个巨大挑战,因为停车场里没有GPS,如果要实现从入口到车位的终极导航体验,需要在停车场布设很多传感器,无论是基于WiFi或基于雷达的方案,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,这是第一点。
第二点,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,要形成室内导航算法,也是巨大挑战。与户外道路干线、支线非常清晰不同,停车场道路非常复杂,人车还都是混行。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还有很长路要走。
要实现这个终极体验,需要有很多玩家参与进来,比如导航应用的厂商、停车场地图的绘制厂商、传感器厂商。当然像我们这样的互联网停车平台也不可或缺。这样才有可能构建一个从停车场入口一键导航到车位的终极体验。
这个可能还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,是我们奋斗的目标。
“借船出海”拓展长尾市场
问:我们观察到,互联网停车平台现在主要覆盖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大型商业停车场。但是目前也有很多分散的小型停车场,接下来小型停车场是不是必争之地?您打算怎么去撬动它?
李剑:早期,毫无疑问大型公共停车场和大型商业停车场是必争之地,因为这是人们最常去、客流量最大、最有价值的地方。PP停车2013年诞生,2014年定下的第一个策略,就是要占领深圳的标杆停车场,拿下这座城市皇冠上的明珠。到今天,我们拿下了深圳90%的公共停车场,拿下了超过50%的商业停车场。
但中国一线城市毕竟还是少的,很多二线到五线城市,停车也已经是大问题,因为现在中国已经是汽车社会。
在四五线城市,要不要解决停车问题?PP停车从2017年开始,在全国进行业务拓张。针对长尾市场,我们制定新的策略,叫“借船出海”。PP停车把能力放在P云(Parking Cloud)平台上,利用它为所有中小停车设备厂商赋能。
这些设备厂商多在深圳龙华,他们占领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停车场,包括四线、五线城市。我们把平台开放给中小设备厂商,当他们把设备卖到中国各地时,就把PP停车的服务带过去了。
拉萨布达拉宫在用我们的服务,新疆乌鲁木齐大巴扎也在用我们的服务。要占领这些长尾市场,我们选择利用设备厂商的网络,铺到中国各地。
产业互联网的“护城河”是时间与信任
问:互联网停车涉及的核心资源是停车场,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方,比如说闸道公司、物业管理公司、停车场管理公司,要达到各利益方的平衡和共赢。我看PP停车主要采取和闸道厂商合作的模式。这是你最开始就想到的?还是说走了些弯路,最后回到这个模式上?
李剑:2013年公司创立,2014年就定下这个策略:不去碰停车场硬件设备。硬件设备是传统行业的优势,这些设备厂商20年前就占领了几乎每一个停车场。如果我们要去做硬件,就不可避免产生了竞争关系。
作为互联网公司,我们要做连接器,要为硬件厂商赋能,解决停车场的移动支付问题,并通过跟他们的连接来获取数据。
问:开始就没有犹豫过?
李剑:从来没有犹豫过,但一开始这是最难的。人家为什么要与你连接?为什么要把数据开放给你?需要花很长时间与之建立联系,建立合作,建立信任,这个周期非常长。
问:业内做互联网停车还有其他多种模式,例如,三免费模式——免费更换设备厂商的设备、免费运营、免费维修。也有人认为这种三免费模式更具有技术优势和资源的壁垒,您怎么看?
李剑:三免模式,我们可以称之为重资产模式。
就跟单车一样,厂商生产单车,投放市场。厂商认为这辆单车可以使用两年,但实际上可能7-8个月以后就迅速老化了,必须要重新更换一批,生命周期非常短。
同样的,厂商送设备给物业,早期进展会更快一点,因为硬件、软件都是你的,能够控制整个流程,毫无疑问厂商感到很踏实,不用受外界控制。但随着拓展不断深入,维护成本也上来了,这个成本还得长期消耗。但收益如何?很长时间看不到收益。
这时投资人或你自己的钱会很快消耗掉,投资者可能失去耐心,谁又会给你那么大笔钱,把全中国停车场的设备都换掉?这是第一点。
第二点,传统设备厂商跟很多物业公司,已经达成紧密的合作关系。厂商去送硬件时,事实上挑战了这个利益结构。无论是大互联网公司,还是设备厂商,或者互联网平台,挑战这种利益结构都不现实。规模上不来,厂商又没有钱了,这个事情只能停下来,然后设备寿命到期就会被拆掉。
PP停车的模式看起来轻,实际上也重。重在哪里?重在资源。我们花了五六年,跟设备厂商建立合作关系。
我们还是赋能的模式,帮助设备厂商成为真正的智能化系统公司,他们做硬件,我们提供互联网服务。双方结合起来,设备厂商更好去搞定自己的客户。客户、硬件还是他的,他依然挣维保的钱,我们没有改变这个利益结构。
但是智能化的部分,特别是线上部分,比如移动支付、电子发票、积分兑换的平台,包括很多物业公司的集中管控平台,PP停车把这些平台能力都开放了。
我们双方是依存的关系,更长远。
连接模式易复制超越?
问:如果有竞品出现,它可以很快复制和超越你这种模式吗?
李剑:合作需要建立信任。设备厂商要把数据接口向一家平台开放,绝对不容易。这基于几十上百次的拜访、洽谈、交流,还有最后产品的磨合,才会信任你,把数据开放给你。我花了六七年的时间,竞争对手并不容易建立信任,这是第一点。
停车场服务不能中断。现在很多停车场实现了无人化,如果平台突然瘫痪了,物业的服务不就也瘫痪了吗?他们非常介意这一点。所以平台是不是有足够实力,是物业选择的重要理由。
另外在商业模式上,PP停车是toB+toB+toC。第一个B是设备厂商,PP停车是设备厂商的合作伙伴。第二个B是物业公司,我们通过与设备厂商的合作,为物业公司提供服务,最终获取到终端用户。如果设备厂商和物业企业不能用PP停车平台很好地管理自己的业务,他们为什么会用我的服务?
停车场先得用了PP停车的系统,继而车主用了PP停车的服务,才能开车离场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要建立两个B的信任,才能够获得终端用户或者流量,这需要时间,对新竞争者,我觉得有点难。
问:10月26号的消息显示,腾讯投资了PP停车大概2亿元人民币,当时您跟腾讯有怎样的谈判过程?您如何描述PP停车的行业竞争力?
李剑:从2014年开始,我们与微信支付合作。成长到今天,PP停车是微信支付在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伙伴之一。2016年,腾讯投资部门就跟我们有接触,觉得PP停车在深圳做得不错,拿下了很多标杆停车场。但腾讯投资反馈,PP停车当时规模还太小,希望再做得大一些。去年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,腾讯投资又跟我们聊起这个事情,差不多大半年时间,直到9月份腾讯正式投资进来。
腾讯认可并投资PP停车,我相信可能有两方面原因。第一点,在停车场场景,PP停车跟微信支付合作,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态伙伴,移动支付订单名列前茅。第二点,PP停车跟腾讯出行合作,能提供超过6万个停车场的数据服务,帮助腾讯出行的用户找到车位。
另外,从这个角度来说,腾讯看中3-5年以后谁最大,PP停车有机会成为中国停车行业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——这也是腾讯投资PP停车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互联网停车超级应用何时出现?
问:2020年,中国停车位需求是3.7亿,但供给只有1.2亿,缺口非常大,这意味着市场足够大。同时,经过这些年的发展,整个市场玩家有很多,但没有出现全国范围内的超级应用或者超级公司,您觉得这个问题出现在哪里?难点在哪里?
李剑:停车难,在中国显而易见。现在有2亿车位的缺口,因为车位资源也需要建设。从资源供给和匹配的角度来说,资源紧缺会长期存在。再加上中国现在每年有将近2000万辆车的新增车主。我相信中国的汽车拥有率,会跟东亚的日本和韩国接近,大约每100人有55辆车。如此一来,中国车辆至少还会增长两倍到三倍。停车难的问题会长期存在,因此PP停车才有价值。
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覆盖全国的超级应用或者超级公司?
每家公司可能在某个城市有优势,比如说PP停车在深圳有一定的优势,但在北京优势就没那么大。当一家公司向外拓展时,会遇到挑战——资源的挑战、资金的挑战。
回到PP停车定位为“连接器”的初衷,我们早就想清楚了:光靠自己的力量去占领整个市场是不可能的,所以要融入生态,借助设备厂商的力量去拓展市场。
但这个拓展面临巨大挑战,需要很长时间。如果要期待某一天有个超级APP能够解决全中国3亿车主的停车问题,我觉得可能还得要5年,甚至8年的时间,需要耐心等待。
但是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随着停车场智能化的发展,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,随着5G和物联网的发展,这个速度会加快。
问:大型停车场基本用互联网停车企业的平台,来解决无人值守的支付问题。但一些小型停车场,收费的人拿着收款码收费,他可能觉得没有必要把移动收费的职能交给第三方平台公司,您怎么看?如何激励他们加入平台?
李剑:这个现象大量存在,你到了出口,大爷拿着二维码说,请扫码支付停车费5块。我认为有两个原因,一个是很多停车场是个人的停车场,收费员可能就是老板自己,钱自己收到自己账上。
第二点,很多城市可能人工相对便宜,养一个人,可能比实现整个智慧系统的投入还要低一些。但中国不断推动城镇化,三-五线城市的人工成本都在慢慢涨起来。
当不足以承受人工成本时,投一套硬件设备,接入移动支付可以解决无人值守的问题,他一定会这么做。可能还有2到3年,这种人工收费停车场就大面积会消亡。
另外,大爷出示机构二维码,而我们就是藏在这些机构后面的服务商。二维码由机构提供,但扫码后,后台服务由我们提供。停车管理方要开发系统,需要投入人力和精力,很多地方没有研发团队,所以就会接入PP停车的平台。有时车主认为服务是停车场提供的,实际上背后是P云在提供支撑。
对大型商业机构来说,当然希望前台展示自家品牌。那是人家的地盘,人家想吸纳会员,用自家公众号实现支付,都无可厚非,这时P云就走到后面。实际上就像公仔一样的,你看的是一只熊猫,其实我们才是里面的人。
问:但如果藏在后面,获得的流量要怎么转化?比如在北京一些大型商场的停车场,无感支付后,小程序会提供商场商品的导购功能。PP停车完全隐藏在后面,交易和增值服务怎么体现?
李剑:毫无疑问,商场当然希望流量由自己掌控,会员在自家商城里购物、兑换积分,这个理所当然。我们知道,在那个场景里,商场想要自己转化流量,并不想把流量给我们,那没有关系,我们不去争夺。
重要的是后面的服务由P云提供,商场对P云产生依赖。PP停车更看重数据的价值,流量变现是当期的价值,数据是远期的价值,这才是我们想要的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PP停车躲到后面,心甘情愿,商场、物业满意我们的服务,只要不离开我们就好了。
产业互联网打法迥异
问:从2014年到现在,四五年过去了,您怎么看互联网停车行业的市场格局?它是蓝海,还是红海?
李剑:从玩家角度来说,一定是红海市场。从2014年到今天,在中国至少有几百家互联网停车公司诞生,但马上就2021年了,大家能记住名字的,今天还剩下来的,其实也就8-10家。红海竞争慢慢开始,现在是“剩者为王”的时代。
要把全中国的停车场连接起来,毫无疑问是一场马拉松赛跑,中间总有人会掉队,有人坚持不下去,很庆幸PP停车今天还活着。
我们解决停车难题,从出家门一直导航到目的地车位,要实现这样终极停车理想,还有很长路要走,还要10到15年。所以10年以后大家看看还有谁剩下来,那才是真正的赢家和王者。
问:消费互联网公司,基本靠两种打法,一是大量广告投入,二是高成本推广,利用用户补贴或者社交裂变,比如说共享单车、网约车都用类似方式,迅速在三四年中崛起。为什么在互联网停车这个领域没有大规模出现这两种打法?
李剑:消费互联网完全构建在互联网之上,与线下的联系比较弱。简单说,一个手机应用就可以把全中国大部分用户拢进来。但到产业互联网,到toB,到线下,相对传统一些,需要长期努力才会改变。
在停车领域,创业者需要花费的时间,特别是教育市场的时间,远比消费互联网更大。但如果能真正形成壁垒,竞争者就很难突破。如果B端你服务做得好,客户就不会轻易抛弃你。但C端用户缺乏忠诚度,谁家有补贴就用谁家,一直在平台之间摇摆。B端难进但壁垒深,C端易进但壁垒实际上很脆弱。
至于对C端的补贴,完全没有必要。因为停车场是排他的,到一个地方,用户就得停在这里,很难有第二家可选。所以这个行业不需要补贴C端,用户也会在这里。但前提是要把两个B端客户服务好。
毫无疑问,消费互联网是空军,产业互联网是陆军,陆军更接地气更传统,空军当然飞得快,但陆军扎得深。
互联网停车已到兑现期?
问:互联网停车这个领域,上百家公司走出了不同的路径,但都是从用户需求出发,去拓展具有垄断性质的停车场核心资源。掌握了B端资源之后,自然掌握了用户流量。这样就能黏住用户了吗?
李剑:很长一段时间里,互联网停车公司切入停车领域,都从解决移动支付停车费问题开始——停车场可以不再收现金,从而实现无人值守,减少人工成本;出场也不用排队缴费,提升出场效率;周转率提升是停车场的刚需,这个刚需伴随移动支付的兴起而兴起,这是阶段性成果。
但我们核心解决的不是缴费问题,最难的痛点是什么?我到了一个商业街区,不知道哪里有车位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必须要跟停车场系统直线连接。
这是个漫长的过程,PP停车从2014年开始跟设备厂商连接,获取停车场数据,今天有超过6万个停车场的数据,但是这6万个对比中国100多万个的停车场来说,也只有6%的份额,还有90%多的停车场,我们不知道有没有实时车位。
我们还需要不断连接停车场系统,把数据呈现出来,把所有停车场数据共享到一个平台上来。车主打开平台就知道哪里有车位,这才真正解决了停车的问题,流量就粘在平台上了。
问:很多业内人士说,现在到了互联网停车的一个兑现期,已经可以转化为营收和增值服务。您觉得有哪些可以兑现的空间?
李剑: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。
虽然做了7、8年时间,但互联网停车还在初级阶段——把更多停车场连到平台上来,实现联网。此时此刻面临的是规模化问题,公司规模还不够,所以大家要追求规模化。
如果有一天,PP停车能够把中国50%的停车场,超过50万个停车场连到平台上时,基本覆盖中国80-90%的车主,那时才适合讨论流量如何变现。
移动支付停车费外,还能提供加油、洗车、维修保养等车后市场服务。但规模都还不够,今天就想着变现,还为时尚早。虽然已有8年的时间,但这个业务需要花15年时间去做。
问:之前您提到数据最重要,将来要如何使用?停车大数据产生后,对整个智慧停车领域乃至周边车后领域有多大的意义?
李剑:第一个意义,告诉车主哪里有车位,解决停车难题,这一点最重要。数据来自于车主和停车场,最后解决车主的停车难题,解决了资源匹配的问题。
有些地方肯定有车位,但车主并不知道;对物业来说,车位空着,也挣不到钱。如果某地车位紧张,平台知道邻近地方有车位,就可以引导客户去停车,从而增加物业的收入。
这对车主好,对物业管理方也好。
第二个意义,是提升社会的效率。开车就是从一个停车场,到另外一个停车场的过程。如果能解决车位问题,车主也不需要在马路上兜兜转转找车位。尾气更少,空气变好。
人们都在交通工具上面,借助交通工具在奔忙,如果能够解决停车的问题,事实上也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效率。
麻将考验打牌的人心态,千万不能急。麻将是三张一连,外加一个头,也就是一对。这里面是有学问的,看你会不会进攻和防守。防守好的人会扣牌,不会随意让人杠杠。因为杠杠输赢就大了。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,只有少放生页,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,就喜欢放生页,往往将牌局引向变大,风险增大。若是保守一些,就会变得小多了。看牌场上不同人的风格不一样。
5b0988e595225.cdn.sohucs/images/20181203/b5240c108be24b29ba0f81d44e6ca30b